景区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导游带你游安徽|寻包公足迹 养浩然正气_世界关注

导游带你游安徽|寻包公足迹 养浩然正气

“讲好徽风皖韵故事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”。2023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联合推出“听故事、游安徽”系列之一“导游带你游安徽”,与您云游精彩山水,感悟厚重人文,尽享精彩旅程。

合肥自古人杰地灵,素有“三国故地、包拯家乡”之美称。北宋名臣包拯,就出生在合肥。他为官清正廉洁、刚正不阿、勤政爱民,被后人尊称为“包公”,是老百姓心中的“包青天”。自古以来,关于“包青天”的故事就广为流传。


【资料图】

△合肥包公园

葛浩,安徽中国青年旅行社导游,安徽省优秀文明导游员、安徽省导游红色讲解大赛金奖获得者。

今天,我们就跟随葛浩一起,到位于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的包公祠,追寻包公的足迹,聆听包公的传奇人生,感怀“包青天”的浩然正气。

我眼前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就是“包孝肃公祠”,又称“包公祠”,是包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。它与合肥的逍遥津、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名胜古迹。包公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。那么,包公有着怎么的一生呢?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。

△合肥包公园

包拯,字希仁,人们尊称他为“包公”。公元999年(宋真宗咸丰二年),出生在安徽合肥肥东包村,1062年(宋仁宗嘉祐七年)病逝于河南开封,享年63岁。

包拯去世后,宋仁宗赐其谥号为“孝肃”。“孝”说的是包公是个孝子,包拯29岁考中进士,秉承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”,因父母年老体衰,在家侍奉双亲(七年),在父母去世之后,又按照乡俗,给父母结庐守孝三年,前后一共有十年时间。在包拯39岁时,出任天长县的知县;“肃”概括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、刚正不阿、铁面冰心、两袖清风的形象;“孝肃”二字高度概括、评价了包公的忠孝一生。

△包孝肃公祠

△包孝肃公祠

图源:合肥文化旅游发布

来,咱们到“包公祠”里看看。走进“包公祠”,在正殿正中端坐着一尊巨大的包公塑像,高约八尺,古铜色的脸上,浓眉长髯,正气凛然,让人油然而生敬意。

殿中包公塑像的两边,分别是王朝、马汉、张龙、赵虎四大护卫。包拯塑像旁还有三口铡刀,让人不寒而栗。看过包公戏的人都知道,“包青天”的三口铜铡:“龙头铡”专斩犯罪的皇亲国戚,“虎头铡”专斩贪官污吏,“狗头铡”专斩恶霸劣绅。

三口铜铡,反映着平民百姓对正义和忠良的寄托与期待。如今它警示着后人:做官要清正廉明,做百姓要遵纪守法。

我们看到,在正殿上方高悬着三块横匾,正中匾额上写着“色正芒寒”四个大字。也读作“寒芒正色”。色是脸色,正是端正,芒指的是刀剑,寒是锋利。左匾上“节亮风清”四个字,是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生所题;右匾上“庐阳正气”,是光绪年间的才女左锡旋所题,这里的庐阳指的就是合肥,合肥古时又称为“庐州”或“庐阳”。两侧的堂柱上题有一副楹联,上联是“照耀千秋,念当年铁面冰心,建谠言不希后福”;下联是“闻风百世,至今日妇人孺子,颂清官只有先生。”

△正殿

图源:合肥文化旅游发布

祠堂建筑是清光绪八年(1882年),由合肥人李鸿章筹资2800两白银重建的,因此在合肥流传了这么一句佳话:“包家祠堂李家修”。

在正殿左侧,我们看到的古碑《重修包孝肃祠记》,就是李鸿章所书写的。李鸿章在碑文中深情地写到:他对包拯当时的处境深有感触,包拯冒言直谏,不为浊世所喜,遇到了          不少阻力。对此,李鸿章也联想到自己当大臣的种种艰难,自然是感慨万千了;同时,他还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个楷模,要努力学习包拯的为人,所以在百忙中还惦记着重修包公祠。如果您留意会发现,在整篇文章中,李鸿章两次写到自己的名字时,都故意缩小了字体,大概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谦虚和对包公的敬仰之情吧。

在正殿的墙壁上还镶嵌着 “宋包孝肃公遗像”,这幅画像最初是由包公的学生为其画的一幅全身画像,画上的包拯头戴乌纱帽,身着紫罗袍,脚蹬粉底靴,白脸长须,书生气派。

△包公画像

图源:安徽画报

画像一直由包家的后代所珍藏,只有每逢过年或清明时才展开供奉。清光绪十九年一位叫徐琪的广东督学,在包家后代的家中看到了这幅画像,于是便请工匠以包拯的画像作为范本,请人临摹镌刻在包公祠的石碑之上。画像是1:1临摹的,并不像戏曲舞台上表现得那么威猛,个头也不是很高,但这是历史上包公真正的形象。

在“宋包孝肃公遗像”旁,有石刻《书郡斋壁》诗:“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。秀干终成栋,精钢不作钩。仓充鼠雀喜,草尽兔狐愁。史册有遗训,毋贻来者羞。”

字面意思是说“端正思想这是吏治的根本,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。优质的大树终成栋梁之材,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。仓廪丰实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,如果没什么好处那些贪官污吏就会发愁。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,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呀!”这是包拯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,是他为官、做人的准则。据说这是包拯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,却成为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。

在这方墙壁上,还立有一方石刻的《包公家训》:“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”

意思是说,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,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被撤职的人,都不允许放回老家;死了以后,也不允许葬在包家的祖坟之中。如不继承我的志向,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。这警示后代子孙的家训,让人读着是感慨万千。

出了祠堂,可以看到一座玲珑小巧的六角亭,亭内有一口古井,名叫廉泉井。据传,廉泉井井水清澈,清官善良之人喝了安然无事,而贪赃枉法之人喝了就会头痛生病。光绪二十八年(公元1902年)李鸿章侄孙李国蘅撰写了一篇《香花墩井亭记》,在文中曾提到:昔日有一太守游览包公祠时,喝此井水,头疼不止。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是个大贪官,所以才得到这样的报应。这反映了人们对包公这样清官的爱戴以及对贪官的憎恶之情。明朝修建包公祠时,在井上加盖了一座六角攒尖亭,叫“廉泉亭”,作为一“景”留存至今。廉泉的井沿上,可以看到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,为井绳长期磨损所致。

△廉泉亭

图源:合肥包公园

在包孝肃公祠的西侧,有一个独立院落,名为包公历史文化长廊,又名“回澜轩”。长廊长100米,采用浮雕工艺,结合声、光、电技术,将包拯的生平事迹浓缩成“包拯出生”“陈州放粮”“巡抚边疆”等21幅彩塑,展现了包拯传奇的一生,再现了包拯的忠孝刚廉。包拯不仅善断案,且铁面无私。

一片青天,一身正气。包拯,名垂青史,他一生的功绩在于孝、清、廉、正、勤、公,为后人敬仰。包拯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,选贤任能的吏治思想,尊法重律的法治精神,直到今天仍有丰富的现实意义。

相约安徽·向春而行丨鱼咬上了羊,春风依旧醉符离

信息来源:安徽文旅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